-
耕地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轰轰作响,全程不见人影,却仅用10多分钟就将一亩地的水稻收割完成,并随后将田块进行翻耕……9月23日,在成都市大邑县中国农民丰收节成都庆丰收主场活动现场,红星新闻记者见证了这一“未来农场”的耕作现场,耕、种、管、收全程自动化的生产场景已不再是空中楼阁。

正值秋分,成都周边的稻田已经进入收割尾声。上午9时30分,成都大邑县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内,中国农民丰收节成都庆丰收主场活动正式开始。

一阵发动机的轰鸣从农田里传来,却不见有人进入驾驶室操作,停放在稻田里的收割机、耕地机、插秧机等大型农机突然动了起来。它们沿着特定的路线,收割机在前收割成熟的稻子,耕地机随后对地块进行翻耕,10多分钟之后,一亩地的水稻就被收割完毕。与此同时,天上的无人机、地上的喷雾机也同步启动,沿着既定线路模拟撒药过程。

记者找到了这些机械的所有者——四川吉峰聚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该公司服务经理赵磊告诉记者,其实这些机械原本并没有这么聪明,是因为后来加装了一个“大脑”,才能自主完成耕地、插秧、植保、收割等一系列工作。
“我们公司的农机占据了全成都市约1/3的市场份额,据我所知,当前成都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88%,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大部分农机还需要人工操作。”赵磊说,“因此我们就在原有的设备基础上,植入相应的算法系统,农机就可以按照预定的路线进行工作,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种植户的用工成本,再加上精准施肥撒药避免的浪费,综合算下来能节约生产成本约20%。”
在赵磊看来,农机自动化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当前成都大邑县、新都区、郫都区等地都在探索建立无人农场,对农机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市面上的农机公司一边在既有农机设备的基础上进行自动化改造,一边研发全新的智慧农机。
“由于成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既有设备自动化改造将会是接下来实现耕种管收全自动的重头戏。”赵磊说,“预计这种自动化改造将占据总市场的70%左右,虽然当前的改造成本还比较高,限制了自动化农机的发展,但是随着后续规模效应越来越显著,算法技术越来越成熟,在三到五年后,成都农田将会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化。”
红星新闻记者 闫晓峰 摄影记者 张佳琪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