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俑穿越两千年,在成都春熙路夜市里复活——四川把“巴适”写进2025工作报告,夜经济直接飙出100个不夜天府。
为什么全国文旅卷到飞起,只有四川用“安逸”二字杀出血路?
答案藏在汉代说唱俑的嘴角:先给情绪价值,再给消费场景。
30%事件:2025全省文旅局长会议敲定“场景旅游”转型,锦里、宽窄巷子升级2.0版,游客不再拍照打卡,而是住进蜀绣主题民宿学针法。
70%观点:当别省还在卖景点,四川直接卖生活方式——把豁达当硬通货。
地理封闭造就“自给自乐”心态,灾难频发炼出“笑对无常”肌肉记忆,历史堆出低成本高浓度的幸福感。
今天夜经济不是放大招,只是把日常放大:火锅红油翻滚=社交货币,采耳摊一声“安逸”=情绪充电桩。
这套逻辑可复制吗?
平原城市缺的不是资金,是把“苦难变段子”的集体人格。
四川示范了一条软文化变现最快路径:先让本地人爽,游客才会跟着爽。
下一轮文旅厮杀,谁能把性格做成芯片植入街区,谁就能接住泼天流量。
你的城市,敢把什么情绪写进预算案?
留言,开吵。举报